《告白》之故事具有浓重的日本风格,沉寂冰冷同时满纸皆是疯狂言语。而故事发生的场景设定在一所普通的中学里,一群14岁的少年担当起故事的疯狂主角,和松隆子一道诉说着内心的告白。
无论是少年还是老师,每个人都按照着自己的剧本生活着,在此剧本的限定里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理性,将一切的行为正当化。由此种人物逻辑所带来的冲击往往只能在日本电影中寻觅,无论是《大逃杀》,还是《死亡笔记》,隐藏与人物背后的此种逻辑每每都叫人心酸的彻底。
导演中岛哲也采用了一种非常作者化的电影叙事技巧,慢镜头中的快乐场景,背后配以毫无生气的寂寞独白,默默地将快乐消解,露出恐怖的真面目。片中配乐十分讲究,虽然让人恍如置身于某MV之中,却也毫无厌恶之感。虽然镜头节奏缓慢,但是情节却环环相扣,让我在观影过程中不止一次的惊讶自己竟能被吸引至如此程度。
事实上,我意识上此种校园暴力题材在日本文化中早已有之,1997年至2002年连载于周刊少年MAGAZINE的《GTO》亦是其中翘楚。像它那样恨不得把粗口对白填满整页画纸,同时极尽情色之能事的一部作品

短评刚好超了几句话,就干脆些成影评吧。
最早知道告白是身边有人在看书,所以一直想看看电影。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下电影,最近才下好,发现这本电影已经红了。
电影中充斥着放慢的镜头、泼洒的鲜血、竭力的哭喊。放慢的镜头就如森口叙述的语调,不紧不慢,还带着丝丝笑意。所有的鲜血、复仇、杀人、被杀、嘶吼、眼泪,都只是因为人物们执着于并且想要抓住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而已。当最重要的东西永远的消失,甚至被自己亲手毁灭,这就是比死亡更痛苦的事。这就是森口的手段。而她告诉你:
“开玩笑的。”
这是最重的一刀,但也的确是修哉的新的起点,因为他已经知道了什么叫痛。
这世上并没有什么荒唐的事。有些事只能这样,既然开始了就不要停止吧。不停泼洒的血液就是爱与复仇的证据。也不要骂变态什么的,扭曲的人性其实也是真实的人性,电影把它们展现出来,就像扒光我们所有的衣服。赤裸着,谁都会不舒服的吧。
突然听到radiohead还真是神奇。
其实Creep连着听五遍也是会吐的。

《告白》里讲的一名中学老师复仇学生。电影的构架是分散的,通过主要人物的告白,来还原杀人事件主人公的内心实感,并展开复仇过程。虽是个黑暗故事,但画面却美感十足。有趣味的点大概是里面的讽刺意味吧。一边在讲述少年犯罪事件,一边是画面里活蹦乱跳里的学生,以及童趣的音乐。
“什么能保护你们的生命?是父母,还是武器?最有办法保护你们的,其实是少年法.......你们就算杀人也不会被问罪,所以罪无人担。”《告白》里桑田在讲台上平静的说出了这些话是,我的后背不禁发凉。
可怕的不是少年法未成年的“权利”,而是未成年们很了解这样的“权利”。不要小瞧了人性的阴暗面,哪怕是个孩子。
按照已往的故事套路,老师要真的原谅他们杀害了自己的幼女,圣人般的存在着,然后,他们会长大,会意识到自己的错,会幡然悔悟。但桑田老师却嘲笑这样的圣人:“我不主张以怨报怨,他们总有一天会重生,要相信他们,着关系到你的新生,他到最后一刻都在说教。”
或许桑田老师的复仇不是好的,但是善恶真的有明确的分界线吗?黑白真的分明吗?

《告白》我们可以不那么善良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zyqqq.cn/80s/1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