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的故事有可能在国外发生,因为他们太话痨了。在东亚几乎没有可能,因为亚洲人太安静了。中国城里长大的年轻人尤其安静。
这种东西方差异,使得欧美影视剧诞生出大量的话痨作品,各种长篇无意义台词贯穿始终,而在国内影片就很罕见。我之前一直在想,为什么许多经典美剧的节奏明显偏慢,为什么国内电视剧这么猴急,恨不得二十分钟作出一个爆点,可能原因就在这里:大篇幅的无意义的表达与倾听势必会拉慢节奏,而话痨模式与欧美人现实中的生活方式更加接近,也因此对对慢节奏的作品接受度更高。

喜欢这种两个人的电影。只有男女主角,从头到尾都是他们两个人的私密世界。偶尔会有一两个过客打断他们,但是一点都不妨碍两个人交流的继续,似乎(其实也是导演有意安排)旁人的出现,只是为了缓和一下略显沉闷的气氛,从而注入一缕清新的空气,就像片中适时出现的优美风景画面,只会强化晕染两颗心灵碰撞所产生的纯美意境氛围。《爱在黎明破晓前》(也叫《日出之前》)即是这样一部电影。拍得干净、浪漫、美丽而伤感。非常安静、专注地看完它,当最后伊桑霍克和茱莉蝶儿分手之后片尾音乐响起时

01.
谈起爱情,我们常说“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又慨叹“人生若只如初见”,但如何将一段美好的爱情拉长到一生的长度,我们却习惯于避而不谈。
曾经有俩个人,告诉我们,爱要勇敢说出来,更要说一辈子。
2020年,在疫情居家隔离期间,50岁的伊桑·霍克坐在家里,握着吉他,和四个孩子一起弹唱《To Live Is To Fly》,那一刻,时光奏出回家的天籁,带着我们一起逆流而上,回到那个同样有吉他声响起的浪漫午后。
故事的起点是1994年,在一列开往巴黎的火车上,美国青年杰西正在安静地看书

------如果现在忧伤天亮以后就要说告别,那我们现在就告别……
在一阵听似遥远的小提琴乐声中,顺着铁轨引导的方向感觉到了穿翔于中欧小镇的静默的河流的气息。那里就是将要到达的地方,而在这之前,还有一段刚好的时间来倾听男女主角充满拓展性的谈话……
就这样平静的喜欢上了这部电影。只因为它让人有种恬静的舒适之感:)
------自然总是会让夫妻一起老去,而不是相互杀死对方
对于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争执的感受。相守一生的男女,在每日的琐事中看着对方渐渐被时光消磨。争吵到底是对于对方所做事情的不满还是对于自己无法接受的一种懊恼?在当初的爱情经历了耐得住平凡的流年之后,夫妻双方不会有谁会去憧憬一个人独自终老,因为长期的相与相伴让人产生了依赖。说“我爱你”的时候还怀揣着那份感觉吗? 或许只是就算不爱了那么能怎么办。没有勇气去杀死对方,谁都害怕死的时候也寂寞……
------我觉得有个唐突的请求如果不现在说的话会后悔的,请你跟我一起下车陪我消磨在维也纳的这一天
没有谁会以纯洁的心来跟陌生人搭讪

虽然,电影没有触动我的某根神经。
虽然,我忍着极大的耐力才把电影看完。
虽然,我并不认为这是多么浪漫的事。
原谅我的俗不可耐。原谅我打骨子里的那种不浪漫。原谅我不再单纯。
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平淡的叙述。两个人的唠唠叨叨,逐渐了解对方。
在火车上的相遇,这就是美好的开始。
一个晚上的梦幻,如何走进现实。
我们的生活中是否真的存在这种美好的邂逅。
一切如此的不真实。
至少我不会这样。和陌生人下车。和陌生人接吻。和陌生人做爱。
我不浪漫。比如,我从不踩草地,从不会坐在草地上,更别提如此浪漫的躺在上面。对于我来说这就是折磨。因为我从小就害怕草地里的一切虫类生物。
不要让一切这么复杂。两个人最后因为是否要做爱犹豫来犹豫去,墨迹半天,我差点儿破口大骂:至于吗?要上床就上,不想睡就不睡。什么事儿在这磨磨唧唧的。
……
原谅我已激情不再。
也许十年前的我看到这部电影,会很喜欢。因为那时还是懵懵懂懂的会幻想的小女生。
可是,时间已流逝。我还在相信什么?从不轻信陌生人的我,这种浪漫邂逅就是不存在。

《爱在黎明破晓前》对突如其来的喜欢你冲动过吗(不是影评的影评)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zyqqq.cn/80s/1455.html